原标题:国家文物局回应重建圆明园建议:不了,谢谢
断壁残垣也许比重建的花花世界更有价值
国家文物局网站上公开了对全国人大代表阎建国关于“重建圆明园,加强国家爱国主义文化建设的建议”的答复。
答复称,圆明园遗址不仅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,更是近代中国被侵略、被殖民的历史见证,遗址以断壁残垣告诫后人勿忘国耻、警钟长鸣。重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,且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,应慎重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。
至此,多年来引发人们议论的“重建圆明园”的话题,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。
但历史能否重建,遗址有无意义,文物保护的价值几何,这些话题需要答复的,可能还有很多。
图/图虫创意
重建派与废墟派
圆明园为圆明、长春、绮春三园之总称,是我国清代最重要的皇家宫苑之一,1860年和1900年先后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所毁。1988年,圆明园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时代几经变换,大水法等劫后废墟依然矗立园中。
当国家文物局的答复公开后,坊间媒体,网友纷纷表明立场,认为“重建圆明园”是个荒唐的建议。
但事实上,这个话题并非今年初现,而是一个讨论已久的话题。
几十年前,学界就曾有过关于圆明园重建的探讨,甚至还出现了“重建派”与“废墟派”两大阵营。
“重建派”主张,由于财力物力条件的允许,重建或修复圆明园可以恢复民族往日荣光,“废墟派”则主张历史不容抹杀,圆明园不同于其他文物,其精神意义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远远超乎其物质实在,圆明园有且只能有一种方式存在,那就是时下的遗址状态。
浙江古籍出版社在2007年出版《圆明园重建大争辩》一书,收录了自1980年以来有关圆明园重建的多方面文章,对争论进行了归纳、总结和分析。